苎麻嫩苗、侧枝、茎梢扦插繁殖是近年来研究成功的无性繁殖新技术,具有方法简单、成活率高、麻苗健壮、出圃较快、产繁兼顾,不挖毁老麻园、有利新麻当年丰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苎麻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由于扦插技术不当,苗麻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原因,插条死亡现象仍很严重,成活率普遍偏低。为此,本文根据有关文献,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对苎麻嫩苗(枝、梢)扦插繁殖的生理基础,插条死亡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提出了扦插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旨在为苎麻良种繁育的嫩苗(枝、梢)扦插繁殖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适应当前苎麻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的要求。
一、嫩苗(枝、梢)扦插繁殖的生理基础
不同于老熟麻茎切段扦插繁殖,它是在苎麻生长季节切取刚出土的嫩苗、老幼适度的侧枝和茎梢,直接扦插于苗床,在适宜的内外条件下,利用植物组织的再生能力,依靠茎尖组织形成的内源激素的刺激作用,诱导插条基部的形成层细胞进行分生活动,形成不定根原基,进而突破韧皮部皮层和表皮组织,使离体的不具根系的嫩苗、侧枝和茎梢产生新的根系,成为新植株的生物学变化过程。
苎麻嫩苗、侧枝、茎梢扦插繁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缓苗期,离体的嫩苗(枝、梢)脱水萎蔫,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下吸收水分,恢复常态,茎叶挺拔,并在切口外形成颗粒状或环状的组织增生,使切口愈合,防止病菌的侵入,这是嫩苗(枝、梢)抵抗外界逆境的适应性反应,也是其生根的主要部位之一。二是发根期插条经短暂的恢复阶段后,由于茎顶所产生的内源激素的不断刺激,插条幼茎基部的形成层细胞开始向外分裂产生不定根原基,进而突破其外层组织形成幼根,至此,离体的嫩苗、侧枝、茎梢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了具有独自根系的完整的植株。三是生长期,幼根形成后,麻苗生长速度加快,发根区域扩大,根系增多,根长增长,并发生二级和三级细根,根系进一步发育完善,单株叶片数和叶面积有所增加,逐步成为健壮的麻苗,经过 一段时间后即可移栽。
离体的苎麻嫩苗、侧枝、茎梢要生根成苗,必须有适宜有水分和足够的营养,以满足叶片蒸腾失水和生理耗水,及其呼吸耗能和形态建成的物质需要。有关研究表明,离体的嫩苗、侧枝和茎梢的水分吸收有赖于幼叶和幼茎(扦插于土中的部分),但吸水能力很弱,吸水量十分有限,而带有6-7片张开叶的插条,叶片蒸腾失水要快得多,在20-25℃时,幼叶蒸腾率达20-45ug/cm2。因此,要维持嫩苗、侧枝、茎梢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需改善苗床的温度、光照和通风条件,如薄膜覆盖、草帘遮荫和适时适度浇水等,降低苗床的温度和风速,提高膜内的空气湿度,减少叶片的蒸腾失水量。
彭定祥等(1986年)在苎麻光合特性的研究中指出:22.5℃的条件下,光补偿点在800-1000lux左右,光饱和点在4500lux。张征兰等(1986年)研究光照强度达到1800lux时方能基本满足生根对光照的要求,增加光强时对生根有良好的效应。当光照达到4000lux时增加13.4%。这说明适应的光照强度对于插条生根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情况下,离体嫩苗、侧枝和茎梢所贮存的养料,加上叶片光合产物的不断补充,能够满足插条生根和呼吸消耗的基本要求。介是,在草帘遮荫和薄膜覆盖时,虽能起到降温保湿的作用,有待于维持嫩苗、侧枝、茎梢的水分平衡,面膜内光照强度明显减弱,通常只有露天条件下的10-13%,如果长时间遮荫,或草帘过厚,膜内的光照强度长期处于光补偿点以下,嫩苗(枝、梢)的幼叶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无法满足其呼吸消耗,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更谈不上满足发生不定根的物质要求,致使叶片黄化脱落,插条干(鲜)重降低或增长缓慢,发根延时,出根数减少成活率降低。
插条生根生长的快慢与温度密切相关,在其它条件适宜的前提下,离体的嫩苗(枝、梢)发根和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晴日高温条件下,插条的切口愈合较快,而在阴雨潮湿的天气切口愈合较慢。在15℃以下,从扦插到发根需要20天以上,40天左右才能移栽,在20℃左右时,一般10-15天发根,25-30移栽,25℃以上时,仅7-10天便可发根,15-20天即可移栽。当温度超过35℃时,发根速度已无明显变化,通常在7天左右,如管理不善,出现严重失水萎蔫,发根速度反而有所变慢。
二、嫩苗(枝、梢)扦插死亡机理
苎麻嫩苗、侧枝、茎梢扦插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程度不等的死亡。导致插条死亡的原因很多,概括地讲,主要有素质不良型、旱害湿害型、病虫危害型、营养匮乏型和机械伤害型共5种基本类型。就单个插条的具体情况而言,可能为其中的某一种情形,或几种情形同时并发。
1、素质不良型
苎麻嫩苗(枝、梢)素质的好坏对生根成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健壮短小嫩苗、侧枝和茎梢的组织幼嫩,维管束尚未发育完全,只有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具有较强的分生能力,发根较快,成活率较高,而老熟瘦弱的插条组织老化,木质化程度相对较高,分生能力较弱,发根缓慢,成活率往往较低,即使成活,也多成为弱苗瘦苗。因此,在大、中、小苗,苗、枝、梢混插时,发根迟缓的大苗和茎梢的成活率往往较低。
此外,叶小节密的嫩苗(枝、梢)叶面积较小,蒸腾失水较少,有利于维持其水分平衡减少养分消耗,成活率较高,反之较低。一些病虫侵蚀的嫩苗,组织相对较老熟,不仅成活率较低,而且会导致病虫滋生蔓延。
2、旱害湿害型
苎麻嫩苗(枝、梢)扦插繁殖时,一方面由于温度过高,风速过大,叶片过多,叶片蒸腾过盛,或浇水过少,苗床土壤干枯发白,土壤含水量低或因扦插方法不当,整理质量差,土块过大,幼茎地下部分未能与土壤充分接触,成为“吊脚苗”,体内水分入不敷出,造成旱害死亡。另一方面由于苗床地热低,粘性过强,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或担心麻苗失水,浇水过频过量,土壤含水量过高,或因遇大雨或连续阴雨天气,苗床严重渍水,时间一长势必造成地下部分逐渐腐烂,造成湿害死亡。由于湿害初期,离体的嫩苗、侧枝和茎梢貌似正常,幼茎挺拔,幼叶舒展,症状不明显,即使在晴天仅呈较微失水状,只有待地下部幼茎全部腐烂后,地上部的茎叶往往成片发生,又无救余地,因此湿害比旱害的危害更大。
3、病虫为害型
直接扦插于土壤中的个别嫩苗、侧枝和茎梢,其切口和幼茎擦伤部位易遭受腐生菌的侵袭,造成死亡。最初是其切口或擦伤部位局部发黑,随着病苗的逐渐扩散,导致幼茎逐步腐烂死亡,这情况在压青(如杂草、蔬菜等前作物的残余鲜茎、叶和根等)过多的苗床较常见。
病苗为害的另一重要途径是扦插密度过大,苗床管理粗放前期插条受旱,叶片大量脱落,后者又浇水过多,膜内湿度过大,脱落的叶片迅速腐烂,通过病健叶片的接触感染,使健片茎、腐烂接着又感染其邻边的嫩苗(枝、梢),如此循环往返,最终导致成片死亡。这各病健株交叉感染死亡与切口、表皮擦伤死亡有所不同,前者多数为地上部的茎叶先腐烂,随后涉及地下部的幼茎,它在发根前后均有可能成片发生,有时可见地上部腐烂,而地下部幼茎和根系正常的现象,而后者最先为插条地下部腐烂,多在发根之前局部个别发生。
苎麻嫩苗(枝、梢)扦插繁殖期间,尤其是5月份,往往发生地老虎为害,咬断幼茎或生长点,影响内源激素的产生,阻碍生根进程,降低成活率。生根成苗后,遭受地老虎的为害,往往因郁闭死亡,或成为弱势苗,成苗率降低。
4、营养匮乏型
离体的嫩苗、侧枝、茎梢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从母体带来的营养物质,加上幼叶的光合产物,能够满足其生根和呼吸等生理活动的养分要求。但是,如扦插期间遇上连续的低温寒流,插条生根期长,或在高温低湿的季节,由于草帘过厚,遮荫时间过长,光照时间和强度不够等原因,均会造成呼吸消耗过盛,光合产物补给不足,使同化产物透支,插条营养物质逐渐枯竭,自下而上叶片逐渐黄化脱落,最终使插条死亡。特别是扦插前期遇受旱害,插条大部分或全部幼叶脱落,仅剩1-2片心叶,甚至成为无叶的秃杆,即使后期苗床管理再好,也会因叶面积大小,光合作用不足,营养不良而死亡,成活率极低。
5、机械损伤型
嫩苗(枝、梢)受机械损伤,会诱发病菌侵染而死亡,如取材刀片过纯,撕破表皮,或操作不慎,切口过多,或握持过重,幼茎受创,搬运过频,幼叶严重脱落,或苗床整理不良,土块过硬,擦伤表皮,或扦插时压土过重,幼茎受到挤压、刮擦而破损等。受较度机械损伤的嫩苗(枝、梢)虽能生根成活,但会因受伤部位腐烂,呈现黑色凹陷型疤痕,成为“偏心苗”,移栽时易折断,栽后生长不良。
三、提高扦插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苎麻嫩苗(枝、梢)扦插繁殖,包括苗床和扦插材料准备、取材扦插、苗床管理和取苗移栽等步骤,每个环节均关系到扦插繁殖的成败与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提高扦插成活率,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1、做好扦插准备
包括苗床准备和有关器材的准备。苎麻嫩苗(枝、梢)扦插繁殖时,应选择土质疏松、细碎平整、离水源较近的土壤作苗床。为了便于生根前的温光和水分调控,春季气温较低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土壤,而夏季和秋季气温较高宜选择荫凉的土壤做苗床。整地时要开厢作畦,厢宽以便于操作和薄膜覆盖为度,做到厢面平整,土块细碎,尤其应注意清除苗床中杂草和前作的鲜嫩组织等。如土壤粘性过强,通透性差,可适当掺入河沙、糠灰或地灰等。苗床一般不施基肥,但土质瘠薄的苗床,可施一些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与此同时,准备好农膜、竹弓、草帘、洒水壶、小栽锄等相关的器材,以便扦插时或扦插后使用。
2、培育壮苗(枝、梢)
苎麻嫩苗扦插繁殖时应选择纯度高的丰产麻作为取苗地,冬培时要进行深中耕,多施有机肥,并在下雪前盖好地膜。茎梢扦插时一般以头、二麻为宜,应在收麻前切取。侧枝扦插时,在培育壮苗的基础上,要适时打顶催芽,促进侧枝的生长,一般而言,打顶宜在封行之前进行,此时的麻株生长速度呈加速的趋势,据邝秀明、孙焕良研究,“芦竹青”和“湘苎一号”品种在封行前打顶,15天时可供扦插的侧枝数分别为3.1-4.2个和2.8-3.9个,而黑杆始期打顶的侧芽生长慢,打顶15天的侧枝数分别只有0.7个和2.5个,打顶25天分别只有3.5个和4.8个左右。
3、提高扦插质量
嫩苗扦插时,3月上旬麻苗出土长至5cm左右即可取苗,对于已长得较高的麻苗,可经打顶后利用侧枝进而扦插,其长度以7cm左右为宜,催蔸芽在顶叶张开时进行扦插为好。一般不宜在清晨取材,并尽量做到随取随插,对一些扦插不完的幼苗,要在第二天插完,扦插密度以叶不搭叶叶为宜,扦插深度应在2cm以上。插时要用小栽锄开穴,再覆土盖草,并较压嫩草(枝、梢)幼茎周围的碎土,并浇透水分,以便幼茎与土壤紧密接触,但应防止折断幼茎。插好一批后,即插好竹弓,盖上薄膜,如遇上晴天,还应及时加盖草帘遮,以
免插条脱水萎蔫。
4、加强苗床管理
加强苗床管理,通过温光调控,维持嫩苗(枝、梢)水分平衡,是扦插繁殖成败的关键。在缓苗期和发根初期,一般应昼夜盖膜,以减幼叶蒸腾失水,晴日中午要加盖草帘,阴天、晴天清晨和傍晚应揭去草帘,增加膜内的光照强度,促进插条的光合作用。如土壤潮润,手捏表土成团,松手时易散开,幼苗(枝、梢)茎叶挺拔,清晨有吐水现象,说明膜内空气土壤湿度适当,插条水分平衡,不必浇水,如土壤干枯发白,插条萎蔫时应及时浇水,但每次的浇水量要少,次数可适当增多,以叶面潮湿为度。
如苗床内有落叶或出现死亡的插条时,要揭膜及时清除,并进行苗床消毒,防止病虫为害。在早春扦插时,由于温度较低,或在晚秋进行嫩梢扦插时,因带花蕾,幼茎木质化程度较高,发根均较迟缓,应结合浇水,喷施低浓度(5ppm)的萘乙酸或吲哚丁酸,以促进发根,提高成活率。
5、及时取苗移栽
离体的嫩苗(枝、梢)生根后,早、晚应揭膜炼苗,逐步减少遮荫,以提高麻苗的光合能力,并注意中耕除草,防止苗床板结与草荒,但在晴天中午仍应根据麻苗长势长相适时遮荫。为促进麻苗生长,结合浇水适当施用尿素等。待麻苗长出3-4片新叶,株高达20cm左右,应选阴天取苗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