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平,家住湖南省沅江市黄茅洲镇群红村,初中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学过木工、泥工,因黄茅洲镇盛产苎麻,素有“苎麻之乡”美称,苎麻种植历史悠久,以前靠手工剥麻,工序繁琐,效率低下,一个正劳力每天收获大概3分面积,劳动强度大,苎麻每年收3季,每季收获要一个月之久,而且季节赶不上就会减产;特别是1986年,苎麻价格飞涨,从1984年的每斤2元涨到8元左右,当时全市苎麻种植面积近40万亩,肖晓平家种植10多亩,每到收麻季气,俩口子总要起早贪黑,才能勉强赶上季节,为此,他开始琢磨,如果能够做出剥麻的机器,就能减轻劳动强度,那将给全家以至全市带来福音,但由于家有3个小孩,家庭负担重,所以一直不敢动手。 2003年收三麻时天气突变,所有麻都被风吹倒了,收获起来非常困难,于是狠下心来,跟邻居借了八百元钱,东拼西凑买了一些零件,凭平日琢磨的原理,开始动手制造剥麻机,通过10多天的努力,终于造出第一台反拉式打麻机,试机效果不错,经朋友提醒申请了反拉式剥麻机专利,到2005年,和几个朋友合作生产了400多台反拉式剥麻机,当时销售情况很好,可是麻农打麻时出现麻緾滚的问题,麻一旦緾滚了,机器就无法再剥麻了,通过10多天查问题,终于查出主要是离心力不够,所以麻飞不出去,由于麻滚的刀片没有倾斜角度,它只有向心力没有离心力,所以很容易緾滚。于是把所有卖出去的机器全部收回改进,这一次亏了十多万元,当时对肖晓平来说是个天文数字,那些要债的把他家里值钱的全部搬走,让他的发明一下陷入困境,而且生活也陷入困境。 2006年下半年,当时西双版纳正好种植了几万亩大麻,到处找剥麻机,他们在网上查到肖晓平的剥麻机,当时买了一台过去试,效果很好,然后他们买了几百台过去,只是劳动强度大且危险性高,当地麻农向他提建议,能不能做这边进那边出的机器,这个反拉机剥起来太费劲了,于是,他又开始琢磨改进反拉式剥麻机,凭他那点初中文化水平,要弄清机械原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虚心请教本地农机能手和农机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基本掌握了剥麻机的机械原理,找朋友借了点钱开始改进,西双版纳麻农的建设让他得到了启发,经过20多次的反复试验,新的一代剥麻机已经基本形成。 2007年,西双版纳州政府把他请过去专门研究汉麻剥麻机,正好他的新剥麻机派上用场,于是,他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近二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帮西双版纳州政府研制出了直喂加复剥的剥麻机。 2009年,总后勤部把他请到云南,同样也是研究汉麻剥麻机,这一年他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帮总后勤部申请了两个专利,剥麻效果都很好(专利号:200910235529)。 2010年,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要求他把红黄麻的直喂式剥麻机做出来,经过半年的努力,到了下半年终于研制成功红黄麻直喂式剥麻机(201020565116)。 通过7年多的研究发明剥麻机,肖晓平对一般的农业机械原理完全掌握,于2011年—2012年先后研制出条播机(一种条播机,ZL201120338795.9),脱粒机(一种脱粒机,ZL201120353070.7),为当地农业解决了难题。 2012年,通过沅江市科技局介绍,与沅江市大地医药有限公司合作研制枳壳采摘和切果机,他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终于研制出了水果采摘器(专利号:ZL201320795013.3);枳壳是沅江本地的一大特色药材,传统切果都是用手工切,因为它要求只能横切,以便于晒干,如何用机器横切,首先要解决果子的定向问题,为此他从网上查找同类机械,并向本地食品生产厂家咨询,综合各种水果定向和切果机械的特点,他整天整夜的琢磨,拿枳壳不断的做切割实验,终于琢磨出了枳壳的定向原理,于下半年开始试制,经2013年上半年枳壳生产旺季试机,终于成功研制出枳壳横切机(专利号:201310702259)。 2014年下半年,沅江市政府芦笋办请他研制芦笋剥壳机,目前,他已经基本研究出了芦笋剥叶机的原理,估计2015年上半年可以拿出样机,此机的研制成功,将为沅江的芦笋产业插上飞跃的翅膀,助推当地特色经济腾飞。 2014年11月,中央电视台10套《我爱发明》栏目播出了肖晓平的剥麻机“快刀剥乱麻”,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各地发明爱好者与相关企业经常打来电话,要求帮助解决各种农业机械难题,如安徽一生产宣纸产地要求帮助解决剥树皮难题。
附: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20141212播出,《快刀剥乱麻》
发明人联系方式:湖南沅江市 肖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