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是优良的纺织原料作物。我国亚麻生产规模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年创汇近3.5亿美元,亚麻产业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国内外普遍采用温水沤麻和雨露沤麻等传统脱胶方法,存在着脱胶时间长、脱胶程度不一、纤维强度和出麻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亚麻业的做大做强。为此,自2002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在国家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专项和“948”后续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亚麻快速生物脱胶技术专题的研究。日前,该技术提前1年在浙江省开化亚麻原料厂成功地进行了中间试验,进入了稳定生产阶段,取得重大进展。
一、技术简介
该技术主要是将我所加工与环保研究室选育的脱胶菌株Ym68′经扩大培养后,接种到亚麻原茎上,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在较短时间(16-20h)内达到降解亚麻非纤维素物质的目的。其工艺流程为:
原种制备→扩大培养 → 配液 ← 沤麻水
↓ ↑
原茎分级打捆 → 装池→ 接种→ 生物发酵→ 晒麻→干茎→ 养生→ 制纤
二、应用效果
中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亚麻脱胶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脱胶周期短、产量高、品质好和环境污染轻等特点。其中,脱胶时间缩短80%左右(由温水沤麻的 96h缩短到16-20h),可控性强,能有效地避免脱胶完成后,因天气不好,干茎无法晒干,造成大面积烂麻现象的发生;亚麻干茎制成率提高2-3个百分点(由77%-78%提高到80%),长麻率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由11.5%提高到15.5%),相当于同等土地面积增加34%以上的原茎产量;纤维品质大幅度提高;污水排放量减少1/2以上;每加工1吨原茎增收节支在360元以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三、适用范围
该技术既适用于亚麻产地兴建的新型企业,又适用于现有亚麻原料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
六安特色农产品资源汉麻与中科院高新技术嫁接成功。3月26日,填补国内空白的“汽爆制备汉麻纤维及其综合利用技术”在合肥通过专家鉴定。“十一五”期间,这项技术将带动六安25万农户调整种植结构,80万农民人均年增收可达600元。
汉麻纤维是21世纪“绿色”纺织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汉麻纤维脱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由六安市星星轻纺制品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汽爆制备汉麻纤维及其综合利用技术”,大大提高脱胶率和分解度,又不损伤纤维,显著提高汉麻的可纺性和棉质化,还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杜绝酸碱脱胶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有机废水。同时,其副产品还可分别用来制作可降解纤维板、木糖、果胶和有机肥料,实现植物原料所有成分“吃干榨尽”。专家鉴定,该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一条3000吨汉麻纤维示范生产线,4月将在六安市星星轻纺制品有限公司正式筹建。“十一五”期间,该项技术将全面实现产业化,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建成后产品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