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研究院赵玉敏研究员表示,全国数据与广交会统计数据的反差,并不意味着订单转移的压力不存在。“尽管全国数据出现大幅增长,但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能力相比差距较大。因为近一两年来,不少企业根据纺配取消后未来的增长空间扩大产能,而欧美设限使得企业原本纳入‘囊中’的许多订单‘蒸发’,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订单转移的压力。”
而根据媒体报道,珠三角的纺织出口企业,已开始出现裁员的风潮。根据佛山市外经贸局外提供的情况,目前配额受限的纺织品,占到佛山对美纺织品出口额的六成左右。企业所受压力可见一斑。
“对于广交会和全国情况的反差,要全面看待。”广东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天生也表示。他认为,本届广交会上纺织品服装成交额下降“是正常的”。首先,贸易环境不明朗使得很多企业和客商接单十分谨慎。由于中美纺织品谈判尚未达成协议,美国采购商处于徘徊状态中。
事实也的确如此。第98广交会提供的数据表明,由于中美纺织品谈判一直未能达成协议,美国采购商明显减少,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交比第96届下降38.3%。显然,曾被不少人寄予厚望的中美纺织品第六轮磋商于10月13日破裂,对两天后开幕的第98届广交会产生了不小负面影响。
“此外,企业交易的渠道多了,交易的时间地点就不一定集中在广交会,这也影响到成交额。比如广东省内的东莞大朗、顺德均安、开平等地,都在广交会期间举办专题服装节。”周天生说。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也表示,媒体和大众都比较关注广交会数据,而企业更看重广交会的交流机会。“很多订单只是意向,真正签约并不一定在这短短几天时间内。企业大都针对市场的长期走势制订自己的计划,而不是单纯盯住广交会数据。”
“在主要进口国纷纷对我纺织品服装设限的情况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曹新宇说,“其中既有纺配体制取消后释放性增长的因素,也有政府积极为企业长远发展营造有利条件的因素,还有行业、企业自身主动调整的因素。”
事实上,在中美马拉松式“纺谈”无果的情况下,一些纺织品企业已在调整出口策略,在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中寻求“突围”。
——积极提高科技含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江苏紫荆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创新麻产品“摩维”系列,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避开了欧美设限。据介绍,这是该公司与东华大学联合研发而成的新型面料,将大英百科全书都定义为“不可用于纺织面料”的黄麻、槿麻,通过加工提取成功用于面料,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并在世界各主要市场申请了专利。
目前国际市场亚麻每吨5万元,苎麻每吨3.5万元,而“摩维”每吨只有1.5万元,可以大大降低服装面料的成本。又由于有较好的吸湿性、透气性和抗菌性而受到市场欢迎,已与美国“米老鼠”、日本“伊腾忠”等10多个世界著名品牌建立了长期提供优质面料的合作伙伴关系。
——海外设厂贴近市场
由于难改产品出口的“原产地”,一些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建厂。浙江“维科”在泰国开办了分厂,输出技术、设备和管理人员,生产效益和市场前景都很好。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一些纺织企业规避欧美“特保”的最佳途径。
华源集团也从“走出去”中尝到了甜头。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对此体会颇深。他说:“这几年我们到海外投资办厂,充分发挥了海外基地的作用,从而规避了配额限制。”集团在墨西哥设立一个北美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用加拿大和美国的原料到墨西哥生产、到美国销售。由于它们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不但没有配额限制,还能享受美国棉花补贴,此外还有奖励,“在那里生产1吨产品能卖3万多元,可以多赚1万元,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境外加工拓展贸易概念
除了在海外直接建厂,无锡华源贝斯特服饰整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寿兴认为,纺织品境外加工未尝不是一条捷径。2003年,无锡华源便先知先行地开始境外加工。接到欧美订单之后,公司利用具有技术优势的中国纺织面料辅料,到越南加工生产,服装成衣增加值由此超过30%以上,取得越南当地的原产地证书,避免欧美对我国纺织品设限的风险。
但境外加工要求公司的管理和监控能力能延伸到海外合作企业。谢寿兴表示,以前贸易只注重买卖这一简单的过程,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以为能讲英语能接单就行。现在对外贸易要求对产品有全过程的管理能力。从接单、面料出口、国外加工、保证产品品质到最后资金的回笼,是个广义的概念。
——直接在国外开拓自主品牌销售渠道
在本届广交会上,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多价企业表示正着手在海外市场直接销售自有品牌产品。广东丝绸集团副总经理王勇力说,广东丝绸自1995年开始创立“丝丽”品牌,专门请了一家美国的设计公司,又在香港和欧美注册,在美国纽约和西班牙巴塞罗纳也开设了公司和专卖店,去年“丝丽”的出口额达到8000万美元。
为了维护“丝丽”品牌,广东丝绸集团严格把关,只有中高档产品才能用这个牌子,质量达不到的一律不能用。
——收购国外现有的销售渠道
但是,直接在海外开专卖店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推广本土品牌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投入。一些企业采取了直接收购国外现有品牌的“走出去”方式。维科精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史美信说,维科收购了在日本有相当市场规模的KSK公司和日本钟纺纤维,使产品直接进入了日本市场;通过收购美国24-7公司,为维科产品直接进入美国市场铺平了道路。另外,维科与美国五大家纺营销公司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多方面开发美国的家纺销售渠道。
另一捷径是直接到境外兴建市场、商城,把中国产品带出去。据了解,这是浙江人发挥创造市场本领走出去的一大特色。规模比较大的是“雅戈尔”在巴西、非洲贝宁分别建了宁波国际商城,浙江省内有78家轻工企业在那里设摊销售。已尝到甜头的“雅戈尔”准备再投资4亿元,在中东和墨西哥各建1座大型商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