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龙舌兰麻(剑麻)种植技术
  • 苎麻种植技术五十问
  • 麻类多功能用途综述
  • 苎麻酶法脱胶的研究进展
  • 大麻种植技术
  • 对我国加入WTO后麻类科技发
  • 中国黄麻纺织业的发展前景
  • 壮大苎麻产业 振兴县域经
  • 中国苎麻种质资源研究的现状
  • 农工科贸一体化是达州市苎麻
  • 亚麻本色布鉴定标准(上)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原中国纺织总会(1995)纺科标16号文通知,对FZ/T 33001—1991《亚麻坯布》进行修订的,本标准参考前苏联国家标准FOCT 101380一1979《亚麻混纺交织内衣通用技术条件》,FOCT357—1975《亚麻混纺交织织物品等鉴定技术条件》和参照采用日本法人麻制品检查协会1984年制定的《麻织物检查标准》的内容。
      本标准修改了FZ/T 33001--1991的以下内容:
      1.对原标准名称、适用范围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2.修改了产品品种、规格一章的内容,删除了原编号、代号及规格等。
      3.修改了技术要求中4.1、4.2两条的内容。
      4.修改了外观疵点评等的部分内容,并单列为第5章。
      5.修改了试验方法中采用程度的表述方法。
      6.修改了附录A、附录B的内容,增加了附录C、附录D。
      本标准评分办法改为1、3、5、10分制,优等品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一等品相当于国际一般水平。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于1991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FZ/T 33001--1991。
      本标准由原中国纺织总会科技发展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亚麻纺织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归El。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纺织产品检测中心、哈尔滨亚麻纺织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小凡、林莉、郭桂香、靳兴荣。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纤维用、油纤两用亚麻本色布的分类、技术要求、布面疵点的评分、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鉴定机织生产的纯亚麻及亚麻交织本色布的品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923.1—1997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 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条样法
      GB/T 4666一1995机织物长度的测定
      GB/T 4667—1995机织物幅宽的测定
      GB/T 4668—1995机织物密度的测定
      GB/T 4669—1995 机织物单位长度质量和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GB/T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FZ/T 、32001—1998亚麻纱
      3 分类
      3.1 亚麻本色布的品种、规格,根据用户需要,由生产部门设计制定。
      3.2 亚麻纱的公制支数必须符合FZ/T 32001支数系列。
      4 技术要求
      4.1 技术要求项目包括织物组织、幅宽、单位面积质量、密度、断裂强力、布面疵点等六项。
      4.2 分等规定
      4.2.1 亚麻本色布由物理性能与布面疵点两项结合评等。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低于三等品为等外品。
      4.2.2 分等规定见表1。

      4.2.3 亚麻本色布的评等以匹为单位。织物组织、单位面积质量、幅宽、布面疵点按匹评等,密度、断裂强力等物理性能按批评等,并以其中最低的一项品等作为该匹布的品等。
      4.2.4 长度、幅宽、经纬向密度必须保证成包后符合标准规定。
      4.2.5 如对其他物理指标有特殊要求,供需双方可按协议执行。
      4.2.6 布面疵点评等规定
      4.2.6.1 每匹布允许总评分见式(1):

      4.2.6.2 一匹布中所有疵点分加合超过允许总评分为降等品。
      4.2.6.3 1m内同名称疵点或连续性疵点评10分为降等品。
      5 布面疵点的评分
      5.1 布面疵点检验
      5.1.1 检验时布面上的照度为(400±100)lx。
      5.1.2 检验下机质量时,验布机线速度不大于20 m/min。
      5.1.3 评分以布的正面为准,平纹织物和山形斜纹织物,以交接班印一面为正面;斜纹织物中纱织物以左斜(\)为正面,线织物以右斜(/)为正面(指客户无特殊需要)。
      5.2 布面疵点评分
      见表2。



      5.3 疵点的量计
      5.3.1 疵点长度以经向或纬向最大长度量计。 .
      5.3.2 经(纬)向疵点,在纬(经)向宽度1 cm及以内按一条计,宽度超过1 cm每1 cm为一条,不足1 cm按一条计。
      5.3.3 在一条内断续发生的疵点,在经(纬)向7.5 cm内有二个及以上的,则按连续长度评分。
      5.3.4 经向1 m中累计评分最多10分。
      5.3.5 经向明显疵点,长度超过1 m的,其超过部分按表2再行评分。
      5.3.6 共断或并列(包括正反面)包括中间隔1~2根好纱,隔3根及以上好纱的不作共断或并列(斜纹、缎纹织物以间隔一个完全组织及以内作共断或并列处理)。
      5.4 疵点评分的说明
      5.4.1 下列疵点评分时区别明显与不明显的规定
      5.4.1.1 稀纬、密路以叠起来看得清楚的为明显,单层看得清楚叠起来看不清楚的为不明显。若发生争议时,以点根数加以区别。
      a)稀纬:经向1 cm内少2根纬纱为明显。
      b)密路:经向0.5 cm内纬密多20%及以上的为明显。
      5.4.1.2 双纬和不明显稀纬混在一起或连续双纬均按纬向明显疵点评分。
      5.4.1.3 拆痕达到标样为明显,达不到标样,但能看得出为不明显。
      5.4.1.4 经纬纱的条干不匀、拆痕、修理不良、云织、油疵等疵点按标样评分。
      5.4.1.5 大结头、粗节、粗经和粗纬的直径是原纱直径5倍及以上为明显。
      5.4.2 下列疵点的评分起点和规定
      5.4.2.1 坯 布距布头5 cm内疵点不评分,如疵点延长出5 cm则量其全长评分。
      5. 4.2.2 边组织及距边0.5 cm内,疵点本身长度不超过0.5 cm的局部性疵点不评分(布面拖纱、破边、豁边、毛边、布边松紧、勒边则应评分),无梭织造布的布边,绞边的毛须伸出长度规定为0.3~0.8 cm,超过规定长度时每米评1分,绞边纱未起到绞边作用的,经向每2 cm评1分。边组织有特殊要求的则按要求评分。
      5.4.2.3 距布边1 cm内的双经、粗经、断经、错经以及不超过1 cm的跳花减半评分。
      5.4.2.4 相邻的一根边纱和一根底纱组织相同而呈双经状态不评分,底纱靠边纱处断经,按断经评分。
      5.4.2.5 0.2 cm及以下的松经、断经、纬缩、油经、油纬、油渍、麻粒子、跳纱、沉纱、星跳、0.5 cm及以下麻皮单个不评分。
      5.4.2.6 0.2 cm及以下不评分的小疵点和0.5 cm及以下的麻皮密集在经纬3 cm×3 cm内每三个评1分。
      5.4.2.7 边撑疵、断纬及0.2 cm以上的纬缩每3个评1分。1 cm及以下的组织变形、0.5 cm及以下的 跳花和0.2 cm及以下的破洞、豁边每处评3分。
      5.4.2.8 二根纱的顶绞经向5 cm及以下每处评5分,超过5 cm评10分。三根及以上顶绞经向2 cm以内评5分,2 cm及以上的评10分(单根伸出按最长计)。
      5.4.2.9 非纱罗边织物毛边单根不评分,经向长1 cm内满2根评1分。
      5.4.2.10 双经、筘路、筘穿错、多股经、粗经、并线松紧、错纤维每米评3分,最多评三等。
      5.4.2.11 经向长1 cm内二根双纬、错纹、线状百脚按纬向明显疵点评分,错纹、线状百脚、单根双纬25 cm及以下每条评1分,25 CIll.至半幅每条评3分,半幅及以上每条评5分。
      5.4.2.12 5根以下的脱纬每处评3分,5根及以上的脱纬每处评5分,脱纬的粗度超过0.3 cm按严重疵点评分。
      5.4.2.13 布面拖纱长0.5 cm(装饰用布1 cm)及以上,每根评1分。
      5.4.2.14 经纬共断或并断2根评3分,经纬共断或并断3根以上按严重疵点评分。
      5.4.3 加工坯布中疵点的评分
      水渍和不影响组织的浆斑不评分。
      5.4.4 对一些疵点数量的限制
      5.4.4.1 优等品中不允许有单个评10分的疵点存在,一等品只允许一个lO分的疵点存在。
      5.4.4.2 超过1 cm的破洞、豁边、烂边、稀弄、不对接的轧梭、2 cm以上的跳花等疵点,必须在织布厂剪除。
      5.4.4.3 金属等硬杂物织入,必须在织布厂剔除。 .
      5.4.4.4 凡是符合织造修补范围并能在织布厂修好的疵点,应修好后出厂。
      5.4.4.5 上述疵点如用户另有要求,可按协议执行。
      6 试验方法
      6.1 长度测定按GB/T、4666执行。
      6.2 幅宽测定按GB/T 4667执行。
      6.3 密度测定按GB/T 4668执行。
      6.4 单位面积质量测定按GB/T 4669执行。
      6.5 断裂强力测定按GB/T 3923.1执行。
      7 检验规则
      亚麻本色布的收付双方或委托检验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验收和复验,应按照本标准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有关规定进行。
      7.1 交货验收
      7.1.1 生产厂根据产品质量检验结果定等,填写定等检验证书,在交货时,收货方应根据产品检验合格证书验收,如因条件限制或认为不用验收的,可不进行验收,按照生产检验合格证标明的品等验收。
      7.1.2 验收部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通知原生产单位,按标准共同进行复验。
      7.2 复验
      7.2.1 亚麻本色布在交货中,收货方对质量有异议时,双方可协商处理进行复验。
      7.2.2 复验的数量
      7.2.2.1 物理指标的复验,不应少于3匹。
      7.2.2.2 外观疵点和长度的复验,不应少于20匹。
      7.2.3 物理性能不符合品等,作为全部数量不符合品等。
      7.2.4 外观疵点不符合率在5%及以内,按查出的实际匹数调换,超过5%折价赔偿。
      7.2.5 亚麻本色布经加工造成印染成品质量问题的处理
      7.2.5.1 金属杂物织入造成印染疵布30匹以下者,织布厂负责其全部印染(成品或半制品)差价,30匹以上者织布厂最多负责30匹。
      7.2.5.2 用错纤维经加工后,造成印染布降等,应及时通知织布厂,由织布厂负责印染布降等的全部差价,如不及时通知织布厂,则由双方协商解决。
      7.2.5.3 亚麻本色布经加工后,由于印染疵点评分已达降等,虽有上列织疵,织布厂不再负责。
      7.2.6 复验以一次为准,一切费用由责任方负担。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
      应明确、清楚、便于识别
      8.1.1 每匹布的两端正面5 cm内,应标明长度、等别、责任章。
      8.1.2 混纺布应标明纱的混纺比,交织布应标明经纬纱线的种类。
      8.1.3 每包布内要有拼件单,注明厂名、织物名称、品等、规格、段长、段数、拼件总长、日期、批号、包号及拼件责任者印章。
      8.1.4 每包布内要有产品检验合格证。
      8.1.5 包装标志见图1。

      8.2 包装
      应保证产品品质不受损伤,便于运输、贮存。
      8.2.1 每包重量为90 kg。每匹布三折,不能三折的可以对折。每件布由同一品种、同等级成包。
      8.2.2 不同长度的布段允许拼件成包,包内附有段长记录单,规定放在第一包布折叠处中间,一包内30~40 m允许一段。
      8.2.3 零布成包分别按以下规定进行:
      大零 段长为20 m~29.9 m
      中零 段长为10 m~19.9 m
      小零 段长为2.5 m~9.9 m
      零疵 段长为0.4 m~2.4 m
      8.2.4 亚麻本色布因油漆、霉斑、用错纤维、狭幅、锈疵、规格不符等疵点,按规定降等后,分别成包,并作标记。
      8.2.5 凡用户允许假开剪或拼件的,可按合同实行假开剪和拼件。
      8.3 运输
      8.3.1运 输工具保持整洁,产品不得沾污。
      8.3.2 运输用车应有篷或防雨措施。
      8.3.3 杜绝火种,加强防火安全措施。
      8.4 贮存
      必须保证产品质量,不得有霉变等现象。.
      8.4.1 仓库的地面及墙壁应有防潮设施,相对湿度不得超过65%。
      8.4.2 仓库应具备排风、换气装置,通风条件适当。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各类布面疵点的具体内容
      A1 经纬纱粗节
      经纬纱的粗节是指纱的局部呈明显粗细状,是原纱直径五倍以下的为不明显,是原纱直径五倍及以上的为明显。
      A2 经向明显疵点
      粗经、纱支用错、综穿错、筘穿错、筘路、多股经、双经、并线松紧、顶绞t、组织变形、断经、断疵、沉纱、星跳、跳纱、边撑疵、烂边、修理不良、错纤维、油经、油渍、锈渍、锈经、不褪色色经、水渍、污渍、浆斑。
      A3 纬向明显疵点
      错纬、条干不匀(包括粗、细)、麻粒子(是原纱直径的六倍及以上)、麻皮、脱纬、缺纬、双纬、百脚、错纹、毛边、云织、杂物织入、油纬、不褪色色纬。
      A4 横档
      拆痕、稀纬、密路。
      A5 严重疵点
      0.2 cm以上的破洞、豁边、1 cm以上的烂边、0.5 cm以上的跳花、1 cm以上的组织变形、不对接的轧梭、8 cm× 8 cm内有10个结头、金属杂物织入、粗0.3 cm以上的杂物织入、影响组织的浆斑霉斑、损伤布底的修理不良。
      A6 经向疵点及纬向疵点中的一些疵点是共同的,在分类中只列入了其中一类,在另一向出现时应按
      此向疵点评分。
      A7 如果布面上出现上述分类中没有包括的疵点,只要符合条件,也应评分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疵点名称的说明
      B1 破洞:经纬纱共断或单断经纱、纬纱2根及以上的,在断纱处有跳纱,按断纱处理。
      B2 跳花:3根及以上的经纬纱相互脱离组织并列跳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字状,跳花处夹有断经、断纬、星跳的按跳花评分。
      B3 毛边:指非纱罗边的织物纬纱露出边外。
      B4 破边:边组织断经或断纬。
      B5 对头不良:指经纱多根断头,未按顺序接头或接头不良。
      B6 纬缩:纬纱扭结织入布内或起圈现于布面。
      B7 边撑疵:边撑或刺毛辊使织物中纱线起毛或轧断。
      B8 粗节:指纱局部呈明显粗细形状。
      B9 拖纱:未剪去的纱头,拖在布面。
      B10 麻粒子:指浮于织物表面呈粒状或纱中纤维扭结呈粒状。
      B11 星跳:一根经纱或纬纱跳过2-4根纬纱或经纱织物表面形成一直条或分散性星点状。
      B12 跳纱:1~2根经纱或纬纱跳过5根纱及以上。
      B13 断疵:经纱断头纱尾织入布面。
      B14 断经:织物内经纱断。
      B15 沉纱:由于提综不良,造成经纱浮于布面。
      B16 综穿错:没有按工艺要求穿综,造成织物组织错乱。
      B17 双经:单纱(线)织物中有二根经纱并列织入。
      B18 筘路:织物经向呈条状稀密不匀。
      B19 筘穿错:没按工艺要求穿筘,造成布面上经纱排列不匀。
      B20 顶绞:经纱在织物表面呈块状或条状松紧。
      B21 拆痕:拆布后布面上留下的起毛痕迹和布面揩浆抹水。
      B22 杂物:回丝、麻绒、木质、金属等织入。
      B23 错纤维:异纤维纱线织入。
      B24 麻皮:麻表皮纺纱过程中没有清除,附于或捻入纱线中并织入布面。
      B25 条干不匀:布面叠起来前后都能与正常纱线明显划分得开的较差的纬纱条干。
      B26 霉斑:受潮后布面出现霉斑。
      B27 双纬:一梭口内有二根纬纱(长超过布幅的1/40)。
      B28 错纹:与织物组织不一致。
      B29 密路、稀纬:能看得见的纬密过大或过小。
      B30 稀弄:纬纱排列特稀或空档,沿布幅方向超半幅,按最稀处量,稀处有双纬或脱纬按一根计。
      B31 宽狭幅:幅宽上下偏差超过标准规定。
      B32 水渍:织物沾水后留下的痕迹。
      B33 浆斑:浆块附着布面影响织物组织。
      B34 错纬:直径偏粗、偏细长5 cm及以上的纬纱、紧捻、松捻纱织入布内。
      B35 错经:经纱支数或种类错。
      B36 错纹:织物组织错,在布面上呈条状。
      B37 百脚:斜纹或缎纹织物中一个完全组织内缺1~2根纱。
      B38 并线松紧:单纱加捻为股线时张力不匀。
      B39 粗经:直径偏粗(长5 cm及以上的经纱)织入布面内。
      B40 勒边:边凹进布边0.5 cm。
      B41 大结头:由于细纱接头不良造成比原纱粗的较长的粗节。
      B42 云织:纬纱密度稀密相间呈规律性段稀段密。
      B43 组织变形:也称经缩浪纹,部分经纱受意外张力后松弛,使织物表面呈现块状或条状的起伏不平。
      B44 脱纬:一梭口内有3根及以上纬纱织入布内。
      B45 断纬:织物内纬纱断2.5 cm及以下。
      B46 缺纬:织物内纬纱缺断2.5 cm以上。
      附录c
      (标准的附录)
      修补范围及质量要求
      c1 织造疵点修补范围
      c1.1 布面上拖纱,布边的毛边全部剪成o.5 cm以内。
      c1.2 直径是原纱的五倍及以上,长度超过2.5 cm及以上的纱疵。
      c1.3 单根纱的断经、跳纱、经向的星跳、松紧经、粗经修补100 cm。
      c1.4 并列二根纱的断经、跳经、松紧经修补20 cm。
      c1.5 经纱和纬纱并列织补每处共补六根为限。
      c1.6 经纱和纬纱间隔织补每处共补八根为限。
      c1.7 脱纬和杂物全修。
      c1.8 油经、油纬、油污、油点全部洗掉。
      c2 织补方法
      c2.1 织补疵点搭头应在0.5~0.7 cm。
      c2.2 并列织补的相邻二根纱,经和纬的纱头应有0.5 cm的差距。
      c2.3 织补后的经、纬纱必须保持布面张力均匀,布面平整。
      c2.4 织补的经、纬纱线应和所织补的布号的经、纬纱支一致。
      c3 织补后的质量要求及检查办法规定
      c3.1 织补后的经纬纱保持正常,经纬密合乎要求。
      c3.2 布面平整,不影响外观。
      c3•3 疵点修补时不能遗漏,也不能用减少纱线的办法,必须彻底织补完整。
      附录D
      (标准的附录)
      标准断裂强力的计算方法
      D1 计算
      D1.1 织物断裂强力以5 cm×20 cm布条的断裂强力(N)表示。
      D1.2 断裂强力计算公式

      D1.4.1 织物紧度的查对
      a)织物紧度在表D1所列的范围内时,K值按比例增减;
      b)织物紧度小于表Dl所列的范围时,K值则按比例递减;
      c)织物紧度大于表D1所列的范围时,K值则选表中最大值。
      D1.4.2 亚麻织物粗特(低支)、中特(中支)、细特(高支)规定的范围
      粗特(低支)织物 61 tex及以上(16.5 Nm及以下)
      中特(中支)织物 61~36 tex(16.5 Nm以上28 Nm以下)
      细特(高支)织物 36 tex及以下(28 Nm及以上)


  • 【作者】null
  • 【时间】2006年08月11日
  • 【信息来源】null
  • 【编辑】null
  • 【点击】
  • 【字体: